2023年苏州大学古代文学考研专业课高分经验【初试+复试】
每个考生都应该在备考前,对自己的全年做整体的规划。比如估算下专业课打算过几轮,每轮的大致时间、主要任务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由于第一年看过两遍教材,复习之初就略微有些厌倦,于是二战3-4月都在广泛涉猎的“开源”阶段,凡是感兴趣的课程、文论尽量都买来翻了翻,尤其是听完杨宁老师的古代和西方文论,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本科未接触过)。6月开始重新看文学史,产生了顿悟的感受,这应该是备考中第一次质变。我把专业一的四门课两两搭配,隔天安排,每一轮四科同时开始。暑假期间开始背文学理论,站在自习室热风吹得睁不开眼的过道,一个小马扎一杯水背完了整本书。9月开始有意识加大练题密度,同时开始整理各科专题,从预测题里找各个角度切入,一遍遍重过文学史。原本以为整理完专题就会获得第二次质变,但碍于整理速度实在过于缓慢,无法和复习教材同时兼顾,到了10月底我常常看着进度陷入沮丧。11月以后,很多精力向公共课转移,专业课只能在熟悉的知识里打转,直到最后考试,我期待的第二次质变都没有到来。所以,详尽的计划总会留下遗憾,我们并非一台严丝合缝的备考机器,不要因为小的挫败感失去信心。
教材:
一战每科我只用了一版教材,二战初期曾经沉迷于疯狂买不同的教材,其实最多也就完整看到两个版本,如果全程只用一种教材完全可以,时间充裕多看一版当然也好。多接触几个版本教材的好处并非在于知识细节的比对补充,而是会意外地启发我们多角度、宏观地把握整个文学史的走向,例如在外国文学这科,虽然我早早就知道应该按国别梳理文学脉络,但在接触《世界文学史》(张德明版)之前也仅限于罗列作家作品,这版教材让我彻底明白了同一时期下各国文学发展差别在哪,再回头看朱版《外国文学史》,就能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这像是《红楼梦》中的名菜“茄鲞”,想深刻理解一个版本的教材,可能需要其他版本教材和课程“炖”出来。
作品:
由于本科期间欠账很多,一战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读作品上,打下作品基础后才能看懂教材。古代文学方面我自己根据积累整理了27页的诗、词、文论名句背诵册子,基本上够用了,很多篇目不用全背,只需要记最有代表性的句子。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看作品的方法类似,以最重点的作家和作品为核心看起,慢慢往外延展,现当代文学长短篇共看了至少100篇,后期时间紧张,我边走路边在喜马拉雅上听完了许多小说。外国文学有的很多大部头读不下去,有的很难找到纸质资源,我就在网上找电影、视频代替。每看完一部作品,我会在笔记上以大概半页的篇幅简述情节、艺术特色等,这些最直观感性的内容甚至比教材更加印象深刻,答题时有了充足的素材库,可以从中选择最贴合题意、最恰当的作品。(小编有言:自己看作品,自己写故事梗概,自己总结艺术特色,自己分析作品在文学史的价值,而不要依靠市场上那些整理好的,因为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笔记,也没有尽善尽美的考研参考书!)
背书:
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背书”,如果是指出声复述知识,那么我认为只有古代诗歌、文学理论、政治大题、英语作文等是有必要的,对于这类不太需要大脑反复加工的内容,口述比动笔写更节省时间。但是对于文学史的复习,更像是中国画中反复皴染的手法,需要不断在大框架中完善细节,这种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我是通过一遍遍看书完成的。因此文学史的背诵方法因人而异,我更多地采用联想、默写关键词的方法,答题时只需要将关键词连词成句即可。一个好的知识框架像一张可以不断放大比例的地图,每过一遍书又能补充新的内容。至于需要背诵到多细的程度,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做题,有段时间古代文学我背得太细了,做题发现压根用不上,这才改变了思路。
笔记:
相比使用买来的笔记,我更喜欢自己手写笔记,笔记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最终呈现的结果,而是形成笔记的思考过程。备考全程,我的专业一和专业二共写了8本笔记(40页B5的本子),非常耗时耗力,也存在写得太多来不及看的问题,因此笔记尽量精简、稀疏、分条,以便不时添改,对于某些重要关键词句,抄书是无法避免的。此外,我认为笔记不能替代教材的功能,直到考前都不应该放开教材只看笔记。随着教材复习的遍数越多,看的速度也就越快,一轮时需要看两三个月的书,到考前可能一天就能翻完一本,最后能跳页速翻,眼里只有那么几个词、几句话,但即使是这样,余光也能瞄到书上其他部分的大致内容,无形中也在加深对关键词句前后逻辑的理解,而笔记的作用在于拨冗强调,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二者其实是各有侧重的。
2024苏州大学657文学基础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共六册)
2024苏州大学820评论写作(1)考研复习全析(共两册,含真题与答案)
真题:
越早看越好,看多少遍都不为过。日常就放在手边,复习到教材相关的知识就翻开真题想一想新的角度。对于真题答案,我经历了从看不出什么破绽——知道答案某一点出自教材哪里——不时能补充些细枝末节——全盘另拟新的完整答案的过程,有的经典题目值得反复琢磨,在不同的答题框架中找到最贴合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最初我也曾立下雄心壮志把所有真题手动写一遍,随着做题量的增加,我逐渐意识到不断打磨练过的题目,形成自己的习惯答题框架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任何一道真题都不要放过,哪怕只考过一次,我就是考前嫌麻烦没看美学这门课,考试拿到试卷的那一刻追悔莫及,文学理论这道题应该没怎么得上分。苏大每道题的分值太大,侥幸试错的成本太高,请务必无死角复习。
历年苏州大学657文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答案+考试解读(2000-2023年)
历年苏州大学820评论写作(1)考研真题答案+考试解读(2000-2023年)
日常练题:
暑假前由于知识储备太少,我练的题仅限于每个月四道模考题。9月份二轮复习过后,我开始每个周限时练习2-3道题目,速度一般是800-1000字/50-60min,到了这一阶段,我不会把一道题目写成不限字数的小论文,意识到写得少比写得多更难。直到考试前,我完整手写过的题目共50多道(包括模考),其中古代文学占了一半,其次是文学理论,这两门学科对答案的构思框架要求更高,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的熟悉作家、作品可以重复使用,有时并不需要展开写。我一般采用“凤头、猪肚、蛇尾”的结构,首段和各段的过渡句最为关键,最好一句废话都没有,并且有意识地使用“如果说……那么……”等经典句式增加论述的多样性。
2024苏州大学657文学基础综合考研强化冲刺题库(共四册)
2024苏州大学820评论写作(1)考研强化冲刺题库
专题整理:
关于专题整理这部分,学弟学妹们请务必抄在自己本子上,二三轮复习做笔记时,需要认真对待,这位学姐在这里讲的都是考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请大家珍惜这些文字!
建议二/三轮结束后开始,可以在复习教材之余进行,我的整理顺序是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现当代和外国文学,每科持续大概一个月左右。对于不同学科,古代文学的专题并非只是作家作品的罗列,而是从定义、特征、流变、分类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咏物诗/咏史怀古诗/山水诗田园诗/贬谪诗;悲怨文学/比兴寄托传统/浪漫主义/文学与地域、音乐、战争、宗教;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前后转变大的作者/集大成者等,还有每位作家的文学风格,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格,不同文体的文学风格,你都需要去对比、总结、分析。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专题尤其注意各个维度的比较,尽量发掘新的角度,如乡土文学vs寻根文学/鲁迅vs赵树理/文学革命vs革命文学;古希腊悲剧vs莎士比亚悲剧/文艺复兴vs启蒙运动/陀vs托等。文学理论的专题其实就是学界经典的基础话题,推荐杨宁老师《看不见的文学》中的16个母题(苏大有好几年题目都从中出),这本书有助于锻炼文学理论的思维,我自己最常用的文学理论答题框架就是定义及来源——正反面举例论证——讨论特殊情况——总结。
2024苏州大学657文学基础综合考研模拟四套卷与答案详解
2024苏州大学820评论写作(1)考研模拟四套卷与答案详解
论文:
以前看经验贴时,不少前辈都在强调查论文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是我至今也没能从论文中获得太多益处,多个版本的教材、课程、手头资料的利用率尚不足百分百,看论文更多是出于心理安慰的需要了。二战全程我共查阅过论文200余篇,几乎都是浮光掠影、全无印象,筛选下载过30多篇想要反复看,最后也只是躺在文件夹里吃灰,因此不鼓励漫足目的的查阅。后期整理专题期间,现有的知识储备已经难以解惑,我才有针对性地去查论文。一篇论文也不用从头看到尾,浏览框架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了解即可,特别好的可以记下几个关键词。偶尔我也遇到过开头写得很精彩的论文,可以模仿并运用在答题中。
模考:
苏大虽然是小综合,但对思维发散的要求很高,因此建议模考越早开始越好。一战我一直有畏难情绪,直到十一月拿到真题完全无从下笔,只能死记硬背真题答案自我安慰。二战遇到了季卡学长,四月份就布置论述题监督我输出;还要感谢研友小鱼,我俩从五月开始约定好每月全真模拟1次专业一,到考前共模拟9次。模考的题目来自有价值的经典真题和质琪学姐真题预测中的题目,我俩轮流出题。模考的侧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熟练度的检验,还在于整体时间的把握,写苏大的论述题要懂得取舍,这9次模考中我从没按时写完过题目,前松后紧的时间分配很难纠正过来,但不用太过担心,考试的紧张感会强迫大脑抓大放小,最终考试是我唯一写完的一次。就答题质量而言,自我感觉初试发挥不到模考最佳状态的七成,复试面试更是不超过五成,但好在苏大给分都会比自己预估要高一些。
评论写作:
专业二我一直没有太下功夫,第一年拖到最后只写了一篇,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即使非常焦虑,也没法产出。苏大的评论写作和其他院校都不同,并不是非要掌握大量文论知识,反而是前期学习的文学史知识非常好用,因此不用在暑假前就过早焦虑,学习专业一就等于是在为专业二打基础。从9月开始,我把质琪学姐资料中专业二真题的那本看完了,选了几篇自己最喜欢的前辈作品反复琢磨,在十月初写了第一篇习作,十一、十二月又各写一篇,考前共准备了三篇,每篇写完都拿给学姐修改。期间断断续续听过几节网上的课,也没有获得太多启发,我知道自己的逻辑能力短时间内很难提高,因此主要花精力在找新颖的命题立意角度和打磨语言上,考前十天还试图绞尽脑汁写最后一篇,最终发现角度是挺好的,只是自己驾驭不了。直到现在,我仍未认为自己的评论写作入门了,得高分的原因最有可能源于从小不错的作文功底。
关于复试:
初试考完的两个月,我在明知应该看书却看不进去的状态中焦虑地玩耍。勉强对着习题集以问题的形式过了一遍袁版文学史(重点关注了元明清文学),粗浅看了一遍古典文献学课程,跟着公众号整理了著名作家、作品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各准备了一个自己最拿手的作家、作品、专著。自我介绍写了很多遍,到考前还在改,经验就是尽量平实口语化,不要像在朗诵。模拟面试大概进行了五次以上,心态依然很不稳定,面试前的几天也会失眠。实际上现场抽题的问题非常基础,我却紧张到大脑短路,导致复试分数不高。当时的想法是感谢线下复试,可以和苏大相遇,即使错过也不会再遗憾了。复试三天认识了非常好的朋友,最后大家在互相鼓励中都一起上岸了。得知拟录取结果那天反而异常平静,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怀。披星戴月、无问西东、被考研偷走的两年,终于没有辜负我。
附书单及常用资源
【书籍】(按使用频率排序)
1.古代文学
初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快翻烂了,全面丰富,常看常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宋代以前的部分很重要)
“迦陵说诗”系列六本 叶嘉莹(完整看过一遍)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完整看过一遍)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甚至没完整看过一遍,内容比袁版精简一些)
《文心雕龙译注》王运熙、周锋(需要不定期翻翻)
《诗品译注》周振甫(课本上提到的诗人看了看)
复试:
《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李杰、顾大鹏(学姐推荐的,复试前完整过完一遍)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本科教材,初试没用过,复试偶尔看看)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大略翻过,有粗浅印象)
2.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经典无需多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强推,“思考题”很有启发,“必读作品和文献”都找来看过一遍,“评论节录”是经典论文节选)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用过二、三、四版,主要看当代文学部分,导言和新文学革命看了很多遍)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完整看过一遍,很有人文气息,重点篇目解读新颖但我没记住)
《通俗文学十五讲》范伯群(1、2、3、15讲反复看)
《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完整看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甚至忘记了自己有这本书,只看过王安忆那章)
《现代中国文学》乔以钢(只看了几页)
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快翻烂了)
《世界文学史》张德明(完整看完一遍,很喜欢第三编近代文学,让我有了国别文学意识)
《西方文学十五讲》(有点太基础了,只看了莎士比亚那章)
4.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鲁枢元(背了四遍)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备考初期完整看过一遍,有模糊印象)
《看不见的文学》杨宁(强推,很适合打开苏大这种题目的思路)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完整看过一遍,有大体框架)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文学理论导引》周宪、《文学理论》韦勒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高估自己并图安心买来的一批书,每个却只看了其中几页,没任何印象)
2024苏州大学文学院考研一对一高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