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动态 > 正文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在2017年“两会”的媒体采访

作者:东吴苏大考研网 来源:sudayz.com 浏览:3543 次 发布时间:2017/3/14

QQ:3007473870(俞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苏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在2017年“两会”的媒体采访


2017全国两会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在两会期间接受《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都说了些什么呢?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光明日报》头版:

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 2017年03月13日 01版)

崔巍代表(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

用荣誉感留人留心

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的稀缺越发凸显。多年的院团工作使我认识到,足够的机会与信任可以使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下快速成长。在工作中采用恰当方式赋予人才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可以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对于人才,要用机会留人留心,用职业荣誉感留人留心,职业荣誉感一旦在心中升腾,力量是无穷的。


葛均波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设合理人才梯队

人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学科建设需要建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梯队。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应在团队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增强学科人才凝聚力,培养和留住青年骨干人才。要尊重前辈,但也不能迷信权威,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才断层问题。


熊思东委员(苏州大学校长)

建立需求预警机制

各领域人才情况在不同的时期是不断波动的,应该建立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以医生为例,全科医生、儿科医生短缺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人才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只有建立需求预警机制,才能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开展医药卫生人才现状和需求调查,指导高校开展专业设置和招生工作。


何伟委员(辽宁何氏眼科医学院院长)

不断完善支持政策

如何把人才留住并让其充分发挥所长,应引起重视。应制定系统化、可落地的人才支持政策,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为人才解决待遇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给高层次人才松绑,给予他们自由宽松的创新创业空间,打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流动通道,让高端人才来得了、留得下、干得好。

《新华日报》:

校地合作,掘金创新发展


(2017年3月9日 第7版:直通全国两会·圆桌)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省委书记李强曾多次强调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主持人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请两位嘉宾共话如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一南一北,都富集科教资源

主持人:请两位介绍一下徐州市和苏州大学分别都拥有怎样的科教资源优势?

张国华:徐州的科教资源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高教资源富集。在徐各类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学生20多万人,是江苏省第二高教大市。二是科技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3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近200项,均居全省第三。三是创新人才荟萃。徐州有两院院士9人,在徐创新创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9人。四是创新平台众多,先后建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

熊思东:今年是我们苏州大学建校117年。我们有24个一级博士授权点,40多个一级硕士授权点,授权点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同时,学校也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在校的院士7位,有13位“千人计划”获得者,同时我们也有诸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优青这样一些人才。苏州大学在文、理、医各个方面都集聚了一些科研成果,也有一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在智库建设方面,东吴智库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国家级重要智库。

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资源转化

主持人:推动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要提高创新能力。徐州如何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校在创新领域该如何发力?

张国华: 一是打造优质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和资源,高标准建设“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加快形成创新四大核心阵地。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三是聚力产业创新转型。突出服务产业振兴主线,向创新聚力、以创新开路,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熊思东:对于大学来说,要在原创方面有所作为,把科教的优势资源转变为创新的优势资源,让创新能力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要打造有创新能力的队伍。第二,要营造创新的氛围,这个氛围既有政策和机制体制的,也有学术生态的。第三,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把创新成果转变成生产力。

校地协同,汇聚强大创新合力

主持人:地方和高校应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张国华:一是汇聚校地协作的强大合力。我们将大力实施“掘金工程”,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人力资源部门与科研团队、产业基地与科技成果等五个层面的合作,构建全方位校地协同创新体系。二是破除制约转化的现实阻力,打通堵点、畅通渠道。三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在全市复制推广中关村6条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条政策,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措施。用足用好省科技创新40条政策,推进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

熊思东:第一,科研成果一要顶天二要立地,顶天是具有原创性的,引领行业、引领领域发展,立地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还要出台一些政策,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各个部委都开始陆续出台一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鼓励政策。大学的评价体系也要发生变化,我们提出了“身份在苏大,创业在社会”,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

打造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主持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在于打造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徐州和苏大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上分别有哪些实招?

张国华:总书记看望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政协委员时强调,要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我们将坚定不移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转型之要,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力争“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0万人左右,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8%。一是更宽视野引进高端人才。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实施“222引才工程”,每年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及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2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硕博士研究生2000名以上,去年全市新引进以上三类人才分别为45名、277人和2600多名。二是更大规模培育紧缺人才。三是更优环境激活双创人才。

熊思东:大学跟大学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苏州大学在人才工作方面,一个是引培结合,所谓引是有选择地引进,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是我们急需的,什么样的人才在我们这儿能发挥作用,我们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培是有目的地培养,根据学科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第二,创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学术生态。第三,我们特别强调大师加团队的方式,再优秀的人才单打独斗也不行,必须组建团队,“大师+团队”,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中国青年报》:

委员建议:建立医学人才预警机制应对未来“医生荒”

(2017年3月8日 05版 要闻版)

在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看来,近年热议的“儿科医生荒”等难题,其伏笔在多年前就埋下了。

“多年前,我们(学校)医学院是有儿科系的,后来学科调整把儿科系撤了。”熊思东有些遗憾,当年政策的效果经过缓慢发酵,变成如今的“儿科医生荒”,一些地方甚至开始紧急扩大儿科医生的培养规模。“为什么多年前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呢?因为我们没建立人才预警机制。”

 “紧急培养”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并不被熊思东看好。熊思东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即便从现在开始培养,看到效果可能也要到八九年之后。原因在于,医药卫生人才必须经过系统的、专门的培养,而且培养周期较长——要接受至少5年的本科教育,本科毕业后还需要5~10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才能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生。

 “相较于紧迫的人才需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有滞后性。”熊思东认为,这需要建立医药卫生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了解存量有多少、需求怎么样”,以便提前部署、调整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与结构,培养充足的专门人才。过去,我国部分医疗领域管理一度粗放,民众对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不如现在高,且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也比不上现在,所以一直没有建立医学人才预警机制。

这个问题引起不少医药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的共鸣。全国政协委员、延边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院长朴善惠也认为,有必要提前部署儿科医生、妇科医生的培养规模。“现在,一般三甲医院也都缺儿科医生,二孩政策实施以后,需求又会达到一个高峰。”朴善惠说,“全科医生与孩子的比例应该达到多少,能不能满足这些小孩看病?应该有预测,有了预测才能有对策。”

在熊思东看来,预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可以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并逐步延伸到社区、乡村的医药卫生人才调查网络。这些需求可以进行大数据处理,比如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年龄结构、质量结构和专业结构现状,以及各地区对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结构。

国家目前已意识到储备紧缺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2011年《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要求“有重点地分步培养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其中包括护理、药师、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儿科医师等领域,计划到2020年各类专门人才急需紧缺状况明显改善。

“(医疗卫生)人才储备问题,我们欠账太多了。”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林新华认为,这个问题在基层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必须考虑一些实际情况。例如,大专院校也培养了不少医疗专业人才,但是医疗机构人才流失太多,由于工作环境、待遇均不如意,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更是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的问题,不是马上就可以解决的”。

 “如果没有预警机制,一定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刚把儿科医生荒的难题压下去,产科医生(短缺问题)又起来。”熊思东担忧,现在一些医院已经感到缺少放射科医生,而全国能培养放射科医生的,就那么几所学校。

  

==========分割线==========

2025苏大考研高分学长学姐1对1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咨询: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